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

孔丘(前551年9月28日-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,生於魯國陬zōu邑,祖先為宋國貴族,即殷商遺族後代,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,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,離開魯國後周遊列國十四年,最終魯哀公將其迎回魯國,賜封國老,稱「尼父」。孔子隨後開始編修《春秋》一書,是以無天子之名而行天子之事,號稱「素王」。孔子為儒家創始人兼主要代表人物,在儒家四大聖人之中被奉為「至聖」,其地位為儒家聖賢之中最高者。倡導仁義禮智信,以其言為主的言論匯編《論語》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,其思想對鄰近地區,如:朝鮮半島、琉球、日本、越南、東南亞以及海外華人分布圈等地區皆有深遠影響,此等地區也被稱為儒家文化圈。

孔丘(前551年9月28日-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,生於魯國陬zōu邑,祖先為宋國貴族,即殷商遺族後代,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,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,離開魯國後周遊列國十四年,最終魯哀公將其迎回魯國,賜封國老,稱「尼父」。孔子隨後開始編修《春秋》一書,是以無天子之名而行天子之事,號稱「素王」。孔子為儒家創始人兼主要代表人物,在儒家四大聖人之中被奉為「至聖」,其地位為儒家聖賢之中最高者。倡導仁義禮智信,以其言為主的言論匯編《論語》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,其思想對鄰近地區,如:朝鮮半島、琉球、日本、越南、東南亞以及海外華人分布圈等地區皆有深遠影響,此等地區也被稱為儒家文化圈。
名號與稱呼
孔子在世時被譽為「天縱之聖」、「天之木鐸」,西漢時由董仲舒倡議,漢武帝施行「獨尊儒術」政策,後世統治者或孔教信徒陸續尊稱孔子為聖人、文聖、至聖、至聖先師、大成至聖先師、萬世師表。道教稱號:太極上真九疑主宰文昌皇人玄聖道君、東海廣桑山真君、闡猷大帝、興儒盛世天尊[7]。在朝廷影響之下,孔子在民間地位亦愈加崇高,最後被神格化,為智慧之神。
而一般對孔子的慣用敬稱為孔夫子,英語等西方語言中的Confucius則是「孔夫子」(Con-Fu-Ci)的拉丁語化。
生平經歷
家系與出生
主條目:孔子世家大宗世系和孔子誕辰日
孔子為魯國人,遠祖是殷商王室,武王克殷後,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國。
其十六世祖是殷商帝乙,十五世祖為宋國第二任國君宋公仲,十二世祖是宋前閔公,十一世祖弗父何讓位給弟宋厲公,拜為宋國上卿。七世祖孔父嘉是宋國大夫,曾為大司馬,在宮廷內亂中被殺,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定居,作魯國的大夫。
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陬邑,為陬邑大夫。叔梁紇與原配施氏連出九個女兒,他望子心切,於是續娶一妾,得一子名孟皮,卻腳有殘疾。叔梁紇在七十二歲時三度娶妻,娶了十八歲的顏征在[來源請求],由於婚姻不合禮製,被史書稱為野合,約在魯襄公廿二年(公元前551年)生下孔丘。顏征在曾私下至尼丘山祭祀尼丘山神以求子,故取名丘,字仲尼。
儀容
孔子生而首上圩頂,而孔子,名「丘」,即是來源於此的說法。而唐朝司馬貞認為:「圩言烏。頂音鼎。圩頂言頂上窳也,故孔子頂如反宇。反宇者,若屋宇之反,中低而四傍高也。」即孔子頭頂中部有凹陷。清朝陳立相信此說,「是孔子首形象邱,四方高,中下,故名丘焉。」史學家錢穆在《孔子傳略》中也持此說。
孔子身高九尺六寸(據中國度量衡條,周尺一尺約19.1公分,八寸為一尺,則孔子身高約186公分;戰國時期為一尺23.1公分,十寸為一尺,則孔子身高為221.76公分。以春秋時期的魯尺應遵循周製而言,則《孔子世家》所載之九尺六寸,當為186公分。)被後世稱為「長人」,這是孔子父親的遺傳。據《左傳·襄公十年》曾記載:孟獻子曾稱贊孔子父親叔梁紇能力舉城門,說:「這就是《詩經》所說的『像老虎一樣有力氣』的人。」
早年教育
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,他說:「吾少也賤,故多能鄙事。」
孔子三歲時,叔梁紇去世,葬於魯國東部的防山,孔母未將墓的所在地告訴孔子。顏氏移居曲阜闕裏,將其撫養成人。
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(俎豆)擺設起來,練習行禮演禮,作為一種遊戲。
孔子的母親在他17歲時去世,孔子希望將父母合葬。為了打聽父親葬處,他將母親棺殯停於路口(五父之衢),向路人打聽。後孔母的鄰居曼父之母,告訴孔子叔梁紇的墓處,孔子這才將父母合葬於防山。第二年,孔子在為母親守喪時,季孫氏宴請士一級的人(饗士)。孔子前往,不想卻被季孫氏家臣陽虎訓斥並拒絕。但後世學者多懷疑此事有偽。
19歲時孔子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做文書、委吏和乘田等小吏,管理倉儲和畜牧。娶宋人亓官氏為妻,第二年亓官氏生子。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,該子便名為孔鯉,字伯魚。孔鯉先孔子而死,有遺腹子孔伋,字子思。
23歲時孔子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,學生有顏由(顏回之父)、曾點(曾參之父)、冉耕等。
魯昭公十七年,郯國國君郯子訪魯。郯子博學多才,27歲的孔子慕名拜見。韓愈《師說》有語:「孔子師郯子。」孔子先後「問禮於老聃,學鼓琴於師襄子,訪樂於萇弘。」
大約三十歲左右,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。此後,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,他廣收門徒,相傳弟子三千,賢人七十二。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,成為當時學術下移、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,故後人尊為「萬世師表」及「至聖先師」。
適齊
三十五歲時,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桓季孫氏、叔孫氏、孟孫氏擊敗,逃到齊國,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,為高昭子家臣。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音樂,聞習韶樂之盛美,三月不知肉味。齊景公問政於孔子,孔子說:「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」齊景公說:「善哉!信如君不君,臣不臣,父不父,子不子。雖有粟,吾得而食諸?」他日又問政於孔子,孔子說:「政在節財。」景公想封孔子為尼谿田大夫,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,晏嬰認為孔子會幹擾齊國的文化。後來得知有齊大夫欲害孔子,景公沒有辦法,只好辭退孔子,孔子則重回魯國,聚徒講學。
初仕魯國
魯定公九年,51歲的孔子仕魯,初為中都宰(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),一年後做季孫氏司空,再升為魯國大司寇,期間行攝相事。
魯定公十年,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,孔子成功說服齊歸還侵占魯的汶陽等地。
魯定公十三年,孔子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,策劃實施「隳三都」的政治軍事行動,希望能夠削減三桓麾下的實力,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,再墮季孫氏之費,後因沒能圍攻孟孫氏的郕邑,功敗垂成。
魯定公十四年,孔子誅殺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;但有看法認為少正卯事件是受到法家思想影響的後世學者所杜撰。
由於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,引起齊人警懼,齊大夫黎鉏設計,向魯贈送女樂文馬使魯定公不問朝政,並讓孔子與魯定公、季桓子等人之間在道德與政策上的分歧難以彌合,最終孔子去魯仕衛。
周遊列國
離開魯國以後,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,輾轉於衛、曹、宋、鄭、陳、蔡、葉、楚等地,然而均未獲重用。其間,在匡、宋、蒲等地,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。
- 留衛期間
孔子到了衛國,在前往陳地時,途經匡城,顏刻舉策指著郭外缺口說:「昔吾入此,由彼缺也。」因孔子身材高大,被匡人誤以為是魯國的陽虎,而遭圍捕。子路感到憤怒,奪戟準備交戰,但被孔子阻止。過程中孔子曾與顏回失散,一度以為顏回已死。
衛靈公提供孔子與仕魯時同等的俸祿。居住一段時間後,遭人誣諂而離開。
孔子在蒲城滯留幾個月後返回衛國,衛靈公夫人南子非常想見孔子,並派人逼孔子去謁見她。孔子不得已就去了,臉朝著北面,低頭俯地,不敢正視她;她亦於帷幕中再拜孔子。子路得知南子見孔子之後,為此事甚感不滿,孔子心裏明白,便對著子路向天發誓說:「我如果做了錯事的話,就讓老天處罰我吧!」數月後,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,孔子為次,其余官員在後,招搖遊市而過。孔子對此事引以為恥,顏刻問有何恥辱,孔子感嘆:「我還從未遇見過好德勝過好色的人啊!」便離開衛國。 - 過宋之危
孔子到了宋國以後,在大樹下和弟子習禮。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,將大樹拔除。弟子打算盡速離去,孔子說:「上天給了我德行,桓魋能把我怎麽樣呢?」 - 相失於鄭
孔子在鄭國時,與弟子失散,孔子獨自站立在外郭的東門。有人告知子貢,東門有人的額頭像堯,脖子像臯陶,肩膀像子產,腿長比禹短了三寸,但狼狽得像「喪家(喪事人家)之犬」。弟子終把孔子尋回,並將此話告訴孔子,孔子欣然笑曰:「形容我說像那些聖賢的樣貌,還在其次。但說我像條『喪家之犬』,真的講得很對、很對!」 - 受困陳蔡
周敬王三十一年(魯哀公六年,前489年)壬子,吳伐陳、楚伐蔡之際,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,孔子隨即出發。陳、蔡大夫懼怕孔子為楚國所用,便將孔子圍困在陳、蔡野外,孔子等人不得行,絕糧七日,許多弟子病倒不起。弟子中多有不快者,孔子仍舊講誦不絕。後來派子貢至楚,楚昭王興師迎接孔子。孔子在楚國期間,楚昭王一度想封給孔子七百裏土地,令尹子西以孔子手下人才濟濟,如果獲得封地將來會威脅楚國統治為由勸阻了昭王。
晚年
顛沛流離凡十四年,前484年,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,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,這段期間孔子專註於教育和古籍整理。前483年,獨子孔鯉先孔子而死[23]。前481年,顏回先他而去世。孔子有所感慨:「昔從我於陳蔡者,皆不及門也。」哀公十四年夏,齊國陳恒弒其君,孔子齋戒沐浴三天,向哀公懇請伐齊,哀公讓他「去問季孫氏」,後孔子向季康子請求出兵,但被其拒絕。公元前479年3月9日(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醜日,儒略歷3月9日,格裏歷3月4日,夏歷二月十一),孔子逝世,享年73歲(滿71周歲,虛歲73歲),死後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。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,子貢為孔子守墓6年。
回首一生,孔子說:「吾十有五而誌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」
理念
思想方面
「仁」的人生哲學
孔子會針對不同的弟子與不同的時機來講述「仁」,因材施教。大致來說,孔子的「仁」就是曾子所說的「忠恕」二字而已。孔子又說:「剛毅、木訥,近仁」、「巧言令色,鮮矣仁」在告訴我們「仁道」就是真誠踏實,切忌浮誇不實而違逆正道。
子貢有一次問孔子:「如有博施於民,而能濟眾,何如?可謂仁乎?」孔子說:「何事於仁,必也聖乎!堯舜其猶病諸!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能近取譬,可謂仁之方也已。」孔子告訴子貢行仁不必好高騖遠,從自身做起,再推己及人。
顓孫師誌向太高,孔子認為他的個性可能流於偏激,所以孔子告訴顓孫師行仁的方法有五道:「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。恭則不侮,寬則得眾,信則人任焉,敏則有功,惠則足以使人。」孔子告訴顓孫師行仁要從「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」著手。對於自己的修養要嚴謹,對待別人則是恭敬寬容,又能厚待別人,如此才是行仁的方法。
顏淵是孔門弟子中的模範生,孔子曾稱贊他「其心三月不違仁」。孔子只希望他能用「禮」來進一步約束自己就可以了。《論語·顏淵》一章:「顏淵問仁。子曰:『克己復禮為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』顏淵曰:『請問其目。』子曰:『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』顏淵曰:『回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。』」
冉雍品德優良,又有政治才幹,曾任季氏宰。當他問仁時,孔子說:「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在邦無怨,在家無怨。」孔子的回答比較偏向政治層面。孔子告訴冉雍行仁的方法就是待人恭敬,使民寬愛,如此一來,大眾對你都沒有怨恨,就是行仁政。
司馬牛言多而躁。當他問起孔子什麽是仁,孔子告訴他「仁者其言也讱」,揭示慎言的重要。
當子貢問仁時,孔子用比喻的手法來告訴他「以友輔仁」的重要: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居是邦也,事其大夫之賢者,友其士之仁者。」
孔子又諄諄告誡我們:「當仁,不讓於師」、「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」以及「君子去仁,惡乎成名?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」。
「禮」的社會秩序
禮,就是「節製」,宋明儒者也解作「理」。《司馬遷·太史公自序》有:「禮以節人,樂以發和。」我們來看孔子對於禮的闡釋:
《論語·泰伯》:「子曰:『恭而無禮則勞,慎而無禮則葸,勇而無禮則亂,直而無禮則絞。』」
禮,也是「真情」,而且在上位者必須作為人民的表率。所以孔子接著說:
『君子篤於親,則民興於仁;故舊不遺,則民不偷。』
禮,不是浪費鋪張,而是真情流露;寧願節儉簡陋,也不奢侈浮誇:
《論語·八佾》:「林放問禮之本。子曰:『大哉問!禮,與其奢也,寧儉;喪,與其易也,寧戚。』」
《論語·陽貨》:「子曰:『禮雲禮雲,玉帛雲乎哉?樂雲樂雲,鐘鼓雲乎哉?』」
禮,是對天地萬物的尊重。借由對禮法的好問,來表達自己對於天地的敬意:
《論語·八佾》:「子入太廟,每事問。或曰:『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?入太廟,每事問。』子聞之,曰:『是禮也。』」
君子與小人
君子與小人雖然是以身份地位區分開來的,但孔子不認為這是唯一的差別,更重要的在於修養和境界。對此孔子有很多說明,如他說:「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」中庸(「不偏不倚,無過不及」),是修養的最高境界,同時也是方法,有著豐富而精微的內涵,並提出(「君子正其衣冠,尊其瞻視,儼然人望而畏之,斯不亦威而不猛乎」)的說法,表示端正服飾是君子的重要大事。近百年來,不少人反感於中庸,大概是將它誤解為同流合汙、媚世自是、毫無原則的偽君子行徑,其實這樣的鄉願也正是孔子所深惡痛絕的,他說:「鄉願,德之賊也。」他認為,如果不能達到中庸,狂狷是次好的境界,畢竟「狂者進取,狷者有所不為」。
孔子又說:
「君子喻於義,小人喻於利。」
「君子博學於文,約之以禮,亦可以弗畔矣夫!」
「質勝文則野,文勝質則史,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。」
「君子坦蕩蕩,小人長戚戚。」
「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,敏於事而慎於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謂好學也已。」
「君子道者三:仁者不憂,知者不惑,勇者不懼。」
「君子不以言舉人,不以人廢言。」
「君子泰而不驕,小人驕而不泰。」
「君子固窮,小人窮斯濫矣。」
「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」
「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」
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。」
教育方面
孔子主張育德為先,後以全面發展「誌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遊於藝。」,「行有余力,則以學文。」
有教無類: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
因材施教:了解學生根據不同的人與個性,進行洽如其分的教導「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則不復也。」
實事求事: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」
知行合一: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」
學以致用:「知百工居肆,以成其事,君子學以致其道。」
哲學方面
孔子提倡中庸之道,中庸就是以中為用的意思,意義就是折中、平衡、不偏不倚,力戒片面,「樂而不淫,哀而不傷」「、「溫而厲, 威而不猛」。
權變:孔子強調執中但並不執泥強調不要頑固可以變通,「可與立,未可與權」「不得中行而與之,必也狂狷乎!狂者進取,狷者有所不為也。」
政治方面
治理:孔子懷念周公,欲從周禮,希望「齊一變至於魯,魯一變至於道。」主張德治與禮治,用禮樂教化治理國家,政令刑罰居次。遵循堯舜之道,效法周文王、周武王之製。
經濟:孔子維護西周的井田製反對季康子的以田賦,展現了保守的立場。
宗教觀
孔子傾向不可知論,或者理性主義[來源請求],孔子對宗廟中的祭禮很有研究,當作一種社會禮節來從事,但反而對宗教不太涉獵,最有名的一句是「子不語怪力亂神」;其他還有「天何言哉?四時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」;「敬鬼神而遠之」;「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?」所以目前一般認為孔子相信「或許有鬼神」,但更註重現實,認為「不用討論鬼神」。
但孔子對天神也沒有否定,孔子說過:「鬼神之為德,其盛矣乎!」由「獲罪於天,無所禱也。」;「天生德於予,桓魋其如予何?」可知其為宿命論者:由「不知天命,無以為君子」,可知孔子是天命論者,可能認為有一個「人格天」的存在。
也有解釋為,孔子幾乎是無神論者[來源請求]。所謂的「獲罪於天」只是說「犯下滔天大罪」,並不指得罪上天。「天生德於予,桓魋其如予何?」只是認為「自己是正義而必勝」。所謂的「天命」,只是說「崇高的使命」而已:「鬼神之為德,其盛矣乎」是告訴弟子們「祭祀的意義」,且孔子在《論語》中「多次不願討論鬼神」的作為,可能接近無神論,但孔子因為時代因素等並不願直述。
主要成就
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,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製度崩潰瓦解,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、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,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。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,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。《易傳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孝經》、《論語》是了解其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。
孔子開創了易學,並由他率先提出了「性善論」(「一陰一陽之謂道,繼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」)作為其「仁學」的哲學基礎,他辯論仁義,「分陰分陽,疊用柔剛」,「曰仁曰義」,又論及六畫,「六位而成章(彰)」。
為政之道
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張。可以從下面這個故事來徹底了解孔子「正名」的涵義:
當孔子三度至衛時,衛國發生了一件大事。原來先前衛靈公寵愛夫人南子,想要把公位傳給南子的庶子。於是,嫡長子蒯聵便企圖暗殺南子以保公位。不幸謀殺計劃未成,而衛靈公得知此一消息之後勃然大怒,欲弒子蒯聵。蒯聵逃亡至晉,衛靈公便與晉國宣戰。就在衛靈公想要請教孔子有關兵陣之事時,孔子說:「俎豆之事,則嘗學之。軍旅之事,未之學也。」隔天孔子便感慨萬千地離開衛國。現在靈公過世,蒯聵又不在國內,蒯聵子輒便繼承公位,是為衛出公。但是,就在此時,蒯聵亦在晉軍護送下回到衛國,父子便為了爭奪公位而反目成仇。孔子看在眼裏十分傷心。有一天,子路問孔子:「衛君待子而為政,子將奚先?」孔子便對子路不厭其煩地說:「名不正則言不順,言不順則事不成,事不成則禮樂不興,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,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。」
正名的目的在於維系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,使人們有一定的規範遵循,而不致生活在一種不可預期的狀態之中。很多人認為孔子希望能夠恢復西周的禮樂,也有一些人認為他只是以復古的名義鼓吹一種新的世界秩序。
立信,對於孔子而言,不僅是個人的美德,而且是一個基本的政治原則。子貢請教為政的要點,孔子說:「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。」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點,他說:「自古皆有死,民無信不立。」
德治,孔子認為:「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。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。」孔子曾任掌刑罰的大司寇,他怎會不知道嚴刑峻罰立竿見影的效果呢?但是,孔子深深感受到「民免而無恥」的社會隱憂,所以才提倡用道德倫理來教化人民,徹底洗滌人心,激發人的善性,才是經世濟民的正途。
教育理念與教學實況
孔子教學的項目有四:文、行、忠、信。[24]文,指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;行,是德行;忠,意指盡心盡力;信,即為誠實無欺。孔子對於古代文獻十分重視,尤其是詩、禮、樂。他認為這三項學問對於人的性情養成非常重要。《論語·泰伯》:子曰:「興於詩,立於禮,成於樂。」詩,可以使人興起好善惡惡之心;禮,使人進退得宜,進而可以立身於世;樂,可以使人養成完美的人格。順道一提,孔子曾經這樣稱贊詩經:「小子,何莫學夫詩!詩,可以興,可以觀,可以群,可以怨。邇之事父,遠之事君,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。」
學不厭、教不倦,使孔子成為中國的「大成至聖先師」。他主張「有教無類」,學生多至三千人,從《論語》書上看來,他教導學生的只是人生日常所必經問題的解答,以及人與人相處所必備條件的闡明。其道合理而平凡,易知易行;然而用之於身則身修,用之於家則家齊,用之於國則國治,用之於天下則天下平。
三千弟子和七十二位精通六藝的弟子
據《史記》記載,孔子有弟子三千,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,稱「七十二賢人」。 孔子有十位傑出弟子,號稱孔門十哲:
在德行方面出眾的有:顏回(顏淵)、閔損(閔子騫)、冉耕(伯牛)、冉雍(仲弓)。
在言語方面出眾的有:宰予(宰我)、端木賜(子貢)。
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:言偃(子遊)、蔔商(子夏)。
在政事方面出眾的有:冉求(冉有)、仲由(子路)。
十哲以外,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顓孫師(子張)、曾參(子輿)、淡臺滅明(子羽)、原憲(子思)、公冶長(子長)、樊須(樊遲)、有若(子有)、公西赤(子華)。
孔子死後,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,大者為師傅卿相,小者友教士大夫。」這樣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貴族壟斷的世卿世祿製,為專製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體製創造了條件。
整理編修古籍
相傳孔子作史書《春秋》(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「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」),微言大義,寄托政治理想。(現在一般認為《春秋》是孔子編輯魯國原始史料後寄托其政治理想之作,也有少數學者認為《春秋》非孔子所編撰。)《春秋》一書所載年代(前722年到前481年)就稱為春秋時代。
孔子門人及其再傳弟子將其學說結輯成《論語》,是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獻。漢代定型的《禮記》一書中也曾記述孔子的思想(如其中的《大學》 及《中庸》等),又有記錄孔門思想的《孔子家語》一書,傳統上被認為多偽撰,但近年漸得學界重視。
南宋時,朱熹將《論語》以及《禮記》中的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兩篇與反映亞聖孟子思想的《孟子》一書合在一起撰寫了《四書集註》,是謂四書。
四書與《詩》(詩經)、《書》(尚書)、《禮》(禮記)、《易》(易經)、《春秋》五部經典合稱「四書五經」,乃儒家學說之核心經典。佚失的《樂經》有關「儒家論樂的一套基本觀點」已經面世。郭店簡原名叫《性自命出》的篇章前半部是專門論樂的。
孔子刪詩書,定禮樂,贊周易,作春秋。
孔子身後,七世單傳,至第九代才有孔鮒、孔騰、孔樹兄弟三人。孔子後裔秉承祖先「詩禮傳家」之祖訓,在文學、經學等方面都有較大成就,在明清時期更因為得到皇帝扶持,成為「天下第一家」。
紀念
祭孔
歷代帝王之祀孔子者,自漢高祖始。《漢書·高帝紀》:「過魯,以太牢祠孔子。」而學校祀孔,自明帝始。《後漢書·禮儀誌》:「永平二年,……養三老五更於辟雍;郡、縣、道行鄉飲酒禮於學校,皆祀聖師周公、孔子。」《文獻通考》:「貞觀二年,停祭周公,升孔子為先聖」。蓋自漢以來,雖已舉國崇奉孔子之教,而立廟奉祀,近於宗教性質者,乃由人心漸演漸深,踵事增華之故,初非孔子欲創立一教,亦非僅一二帝王或學者,假孔子之教以愚民也。
後人為了紀念孔子,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建有孔廟進行祭孔的活動。從1952年開始,在臺灣,孔子的生日被定為教師節。在大陸,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中華文化的復興,祭孔活動興起。
孔府、孔廟、孔林
中國山東曲阜的孔廟、孔府、孔林合稱「三孔」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,推崇儒學的表征。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,歷經2400多年而從未放棄祭祀,是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廟宇,也是中國現存最為著名的古建築群之一;孔林是孔丘死後葬身之墓地,延續使用2400多年,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延用時間最長的氏族墓地;孔子嫡孫保有世襲罔替的爵號,歷時2100多年,是中國最古老的貴族世家,其府第孔府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、保存最好、最為典型的官衙與宅第合一的建築群。「三孔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。
歷代追封追謚
孔子去世後,歷代帝王為彰顯對孔子的尊崇,不斷追封追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