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門十哲 – 曾参

孔門十哲 曾參 曾參shēn(前505年-前432年),字子輿,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(山東平邑縣)人,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,孔子的弟子,而子思便曾是他的門人,世稱「曾子」,有宗聖之稱。曾提出「吾日三省吾身」的修養方法,將孔子提出的「吾道一以貫之」歸納為「忠恕」。相傳其著述有《大學》、《孝經》等儒家經典。同時,他亦為《二十四孝》中「嚙指痛心」的主角。平邑存曾點、曾參兩父子墓,曾姓後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。 曾參 曾參shēn(前505年-前432年),字子輿,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(山東平邑縣)人,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,孔子的弟子,而子思便曾是他的門人,世稱「曾子」,有宗聖之稱。曾提出「吾日三省吾身」的修養方法,將孔子提出的「吾道一以貫之」歸納為「忠恕」。相傳其著述有《大學》、《孝經》等儒家經典。同時,他亦為《二十四孝》中「嚙指痛心」的主角。平邑存曾點、曾參兩父子墓,曾姓後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。 生平 曾子是夏禹的後代,姒姓。曾子的父親曾點(字皙)是孔子早期弟子之一,行為不拘一格,有狂者的氣質。其「舞雩詠歸」的誌向得到孔子的讚許,也成為後世儒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。曾子於公元前505年(周敬王十五年,魯定公五年)生於東魯,小孔子四十六歲。他後來移居武城,十六歲時拜孔子為師,積極推行儒家主張,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。孔子的孫子孔伋(字子思)師從曾子。孔伋後又傳授孟子。魯哀公三年(公元前492年)曾參十四歲時「躬耕於泰山之下,遇大雨雪旬日不得歸,因思父母,而作梁山之歌。」(見《淮南子》)魯哀公十六年(公元前479年)曾參二十七歲時,孔子卒,曾參若父喪而無服,守孔子墓。魯哀公二十七年(公元前468年)曾參三十八歲。武城大夫聘曾參為賓師,設教於武城。曾參五十歲時,「齊聘以相,楚迎以令尹,晉迎以上卿,皆不應命。」魯悼公二十一年(公元前446年)曾參六十歲。與子夏、段幹木等設教於西河一帶。魯悼公三十五年(公元前432年)曾參卒,年七十四歲。 思想 曾子曾提出「慎終,追遠,民德歸厚」的主張。又提出「吾日三省吾身」(《論語·學而》)的修養方法,即「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」曾參言道: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」「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」(《論語·泰伯》)「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裏之命,臨大節而不可奪也。君子人與?君子人也?」(《論語·泰伯》)。著述有《大學》、《孝經》等儒家經典,後世儒家尊他為「宗聖」。在儒家文化中與孔子、孟子、顏子、子思共稱為儒家五大聖人。曾子性情沈靜,不屈從、不茍合,齊國欲聘之為卿,辭而不就。《韓詩外傳》說曾參五十歲時,「齊聘以相,楚迎以令尹,晉迎以上卿,皆不應命。」孟氏使陽膚為師,問於曾子。曾子曰:「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。如得其情,則哀矜而勿喜。」(《論語·子張》)「天下有道,則君子欣然以交同;天下無道,則衡言不革;諸侯不聽,則不幹其士;聽而不賢,則不踐其朝。」(《大戴禮記·解詁》)曾參察覺到「天圓地方」說存在的矛盾,提出「如誠天圓地方,則是四角之不揜也。」(《曾子·天圓》)《曾子·天圓》中指出:「陽之精氣曰神,陰之精氣曰靈,神靈者品物之本也。陰陽之氣各從其行則靜矣。偏則風,俱則雪,交則電,亂則霧,和則雨。陽氣勝,則散為雨露;陰氣勝,則凝為霜雪。陽之專氣為雹,陰之專氣為霰。霰雹者,一氣之化也。」《曾子·大孝》說:「天之所生,地之所養,人為大矣。」認為人是天地間最偉大的,「天地之性為貴」(《孝經》)。《小戴禮記·禮運》中說:「人者五行之秀氣也。」荀子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思想,認為人不是順應自然,屈從於自然,而是能動的改造自然。「從天而傾之,孰與製天命而用之。」(《荀子·天論》)發現並重視人的作用,這是儒家思想的特點。 傳說故事 曾子受杖 傳說曾子於瓜田除草,不慎割斷瓜根,曾點大怒,用棍子將曾子打昏,倒於瓜田,良久始甦,曾子清醒後向父親認罪,他隨後操琴唱歌,以示身體健康。孔子知道這事後,告訴曾參說「小杖則受,大杖則走,今參委身待暴怒,以陷父不義,安得孝乎!」曾參回答:「參罪大矣!」 嚙指痛心​ 「曾參,字子輿,事母至孝。曾參采薪山中,客至,母無措。參不還,乃嚙其指。參忽心痛,負薪以歸。跪問其母,母曰:有客忽至,吾嚙指以悟汝耳。」這就是古代著名的「二十四孝」中的「嚙指痛心」。曾參入山打柴,家裏來了客人,母親不知所措,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。曾參忽然覺得心疼,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,跪問緣故。母親說:「有客人忽然到來,我咬手指讓你知道。」 主要封贈 曾子自唐高宗始有封贈,宋有追加,宋度宗時升列四配。明正統時重建專廟。明嘉靖時,訪求曾子後裔,授以世職。其歷代主要的封贈如下:178年(漢靈帝光和元年),敕畫曾子像於七十二子之中。668年(唐高宗總章元年),贈曾子為太子少保。712年(唐睿宗太極元年),加贈為太子太保。720年(唐玄宗開元八年),特塑曾子像坐於十哲之次並諧禦製曾子贊。739年(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),贈曾子為郕國伯。1009年(北宋大宗祥符二年),晉升為瑕邱侯。1111年(北宋徽宗政和元年),改封為武城侯。1267年(南宋度宗鹹淳三年),升郕國公。1330年(元文宗至順元年),追尊為宗聖。 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 孔門十哲 顏回 闵损 冉耕 冉雍 宰予 端木賜 冉求 仲由 言偃 卜商 曾参

Continue Reading孔門十哲 – 曾参

孔門十哲 – 子夏

孔門十哲 子夏 卜商(前507年-?),姒姓,蔔氏,字子夏。晉國貴族之後,但到他這一代已家道中落。家貧,勤奮好學,是孔子的重要弟子,少孔子四十四歲,與子遊同列孔門十哲的文學科,長於文學,對《詩經》有深入的研究。曾在魏國西河(今陜西渭南)創辦學堂並授業,魏文侯曾向子夏問問題。李克、吳起、西門豹都是他的學生,一般認為傳授《公羊傳》的公羊高、《穀梁傳》的穀梁子,也是子夏一派的門人。 子夏 卜商(前507年-?),姒姓,蔔氏,字子夏。晉國貴族之後,但到他這一代已家道中落。家貧,勤奮好學,是孔子的重要弟子,少孔子四十四歲,與子遊同列孔門十哲的文學科,長於文學,對《詩經》有深入的研究。曾在魏國西河(今陜西渭南)創辦學堂並授業,魏文侯曾向子夏問問題。李克、吳起、西門豹都是他的學生,一般認為傳授《公羊傳》的公羊高、《穀梁傳》的穀梁子,也是子夏一派的門人。 生平 子夏出身貧窮,約前483年,他來到魯國拜孔子為師。前476年他赴晉國西河(今陜西渭南)創辦了一所學堂並在那裏教書,三家分晉後該地成為魏國領土。開創的「西河學派」培育出大批經國治世的良材,並成為前期法家成長的搖籃。西河地方之人,將子夏作為孔子看待。據雲《毛詩》之學,是由子夏傳下。《論語》一書疑多出於他和門人手撰。子夏長於文學,對《詩》有深入的研究,能通其義理,著有詩序,他教人致知求仁的方法:「學識要廣,誌向要堅定,凡事要細心去問,要從淺近處去思考,以類推於的遠大地方,仁道就在這裏面了。」後人非議子夏者多由二事,一是子夏語:「學而優則仕,仕而優則學。」二是子夏為喪子而痛哭失明,不愛惜身體。https://youtu.be/oLi06fiC6wg 性格 《荀子》大略篇說子夏家貧,而子夏對於不能出仕的想法為:「諸侯之驕我者,吾不為臣;大夫之驕我者,吾不復見。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,而不見疑,非一日之聞也。爭利如蚤甲,而喪其掌。」其性格可見一斑。《論語》中,子夏認為「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」,又說「四海之內,皆兄弟也」。但根據《論語》,子張曾經評語子夏「拒與不可者為友」的作法太過狹隘,如果被他人所拒絕,自始則無法驕傲地拒絕他人。可見孔子弟子之中,對於子夏為人的評論有所不同。子夏向誌於學,故被孔子譽為文學第一,與子遊同列。和子遊一樣,子夏也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門生。子夏對於文學造詣甚深。而據《論語》,子夏曾與孔子討論《詩經》中「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為絢兮。」之意義。孔子以為「素以為絢兮」是全句重點,因而點評「繪事後素」。指「美目」與「巧笑」如同「繪」,而人品之「素」是基礎。子夏舉一反三而回應「禮後乎?」意近於孔子所說之「人而不仁,如禮何?」指禮如同美目巧笑,是使一個人具有氣質的外在修飾。孔子回應:「如同我從商朝之禮而開始我的研究,漸漸可以以周諸國的《詩》來討論修飾的道理了!」。子夏的勤奮好學,在孔門弟子中亦相當突出,並因此獲得孔子的贊賞和鼓勵。子夏的對《詩經》的造詣受到承認,後世也有認為《易經》所流傳的解釋部分傳承自子夏。《史記》中的《樂書》記載「魏文侯問於子夏」,可見子夏對於周朝的音樂也有涉獵。他在孔子去世之後策劃推舉有若而未果,根據《孟子》,理由為子夏、子張、子遊認為有若外表「貌似孔子」,曾子卻反對。子夏離開孔門,前往他國聚徒講學。《史記•魏世家》記載魏文侯「受子夏經藝」,可見子夏在魏國講學,而成為魏文候的老師因而名聲甚大。 評價 早在子夏追隨孔子問學之前,好談論別人是非的子貢曾問孔子,「子張與子夏相比孰賢?」孔子答曰:「子張也過,子夏也不及。」又問:「然則子張愈與?」曰:「過猶不及。」孔子的評價耐人尋味。朱熹在註這段話時說:「子張才高意廣,而好為苛難,故常過中;子夏篤信遵守,而規模狹隘,故常不及。」孔子也曾當面告誡子夏:「汝為君子儒,無為小人儒。」 歷代追封 唐玄宗尊之為「魏侯」宋真宗加封為「河東公」宋度宗又尊為「魏公」明世宗嘉靖九年,改稱「先賢蔔子」。 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 孔門十哲 顏回 闵损 冉耕 冉雍 宰予 端木賜 冉求 仲由 言偃 卜商 曾参

Continue Reading孔門十哲 – 子夏

孔門十哲 – 言偃

孔門十哲 言偃 言偃(前506年-前443年),字子遊,亦稱言遊,又稱叔氏,春秋末吳國(籍貫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)人,,尊稱言子,唐開元封「吳侯」,宋封「丹陽公」,後又稱「吳公」。 子遊和子夏同列孔門十哲的文學科,且精通禮樂,能行禮樂之教。子遊少了孔子四十五歲,曾任魯國武城宰,用禮樂教育士民,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,孔子對此表示贊賞——孔子曾說:「君子學道則愛人,小人學道則易使。」。子遊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唯一南方人,後學成南歸,道啟東南,被譽為「南方夫子」。 言偃 言偃(前506年-前443年),字子遊,亦稱言遊,又稱叔氏,春秋末吳國(籍貫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)人,,尊稱言子,唐開元封「吳侯」,宋封「丹陽公」,後又稱「吳公」。子遊和子夏同列孔門十哲的文學科,且精通禮樂,能行禮樂之教。子遊少了孔子四十五歲,曾任魯國武城宰,用禮樂教育士民,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,孔子對此表示贊賞——孔子曾說:「君子學道則愛人,小人學道則易使。」。子遊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唯一南方人,後學成南歸,道啟東南,被譽為「南方夫子」。 論語中之子遊 《論語·陽貨》:子之武城,聞弦歌聲。夫子莞爾而笑曰:「割雞焉用牛刀。」子遊對曰:「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:君子學道則愛人,小人學道則易使也。」子曰:「二三子,偃之言是也。前言戲之耳。」(陽貨)孔子的說法一方面是惋惜子遊大材小用,一方面是對子遊能行禮樂表示欣慰。《論語·為政》:子遊問孝。子曰:「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,至於犬馬,皆能有養;不敬,何以別乎?」語譯:子遊向孔子請問孝道。孔子回答說:「現在一般所謂的孝順父母,認為只要做到養活父母,就算是盡孝了。如此說來,人飼養犬馬等動物時,也一樣供給它們食物,如果不以恭敬之心侍奉父母,那和養動物又有何區別呢?」孔子論孝重在一個「敬」字,養而能敬,才算合了孝的內外之道於一體。https://youtu.be/Ul6400T29Hc 「大同」說 對中國政治文化有深遠影響的「大同」說,即源於《禮記 禮運》中孔子與子遊的一段對話,後世稱為《禮運大同篇》。新儒家宗師熊十力在其著作《原儒》、《乾坤衍》中據此認為子遊獨得孔子政治哲學的真傳。 後人追封 唐開元,封「吳侯」,宋,封「丹陽公」,後又稱「吳公」。 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 孔門十哲 顏回 闵损 冉耕 冉雍 宰予 端木賜 冉求 仲由 言偃 卜商 曾参

Continue Reading孔門十哲 – 言偃

孔門十哲 – 子路

孔門十哲 子路 仲由(前542年-前480年),字子路,或稱季路,魯國卞人,是孔子的著名弟子,孔門十哲之一,亦為《二十四孝》中為親負米的主角。少孔子九歲,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。子路後來追隨衛國大夫孔悝,在衛後莊公發動的兵變中,子路為了救孔悝而殉職,其遺體被衛後莊公施以醢刑(剁成肉醬)。 唐玄宗尊子路為「衛侯」,宋真宗加封為「河內公」,宋度宗又尊為「衛公」。明世宗改稱「先賢仲子」。 子路 仲由(前542年-前480年),字子路,或稱季路,魯國卞人,是孔子的著名弟子,孔門十哲之一,亦為《二十四孝》中為親負米的主角。少孔子九歲,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。子路後來追隨衛國大夫孔悝,在衛後莊公發動的兵變中,子路為了救孔悝而殉職,其遺體被衛後莊公施以醢刑(剁成肉醬)。唐玄宗尊子路為「衛侯」,宋真宗加封為「河內公」,宋度宗又尊為「衛公」。明世宗改稱「先賢仲子」。百里負米子路見到孔子,子曰:「汝何好?」對曰:「我不好。」孔子曰:「吾非此之問也,徒謂以子之所能,而加之以學問,豈可及乎?」子路曰:「學豈益哉也?」孔子曰:「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,士而無教友則失聽。禦狂馬者不釋策,操弓不反檠,木受繩則直,人受諫則聖,受學重問,孰不順哉?毀仁惡仕,必近於刑,君子不可不學。」子路曰:「南山有竹,不柔自直,斬而用之,達於犀革,以此言之,何學之有?」孔子曰:「栝而羽之,鏃而礪之,其入之不亦深乎?」子路再拜曰:「敬而受教。」前498年隨孔子周遊列國。後任衛國蒲邑(今長垣縣)之宰,也是當地大夫孔悝的家臣。 記載 子路受牛《呂氏春秋·察微篇》記載,魯國之法,只要有人能贖出在其他諸侯國當奴隸的魯國人,可以向魯國政府領賞金。子貢贖出一個在外國當奴隸的魯人,但不領賞。孔子認為子貢的行為不對,子貢不領賞,大家從此不敢領賞,所以也不願意救助同胞,會讓魯國人喪失了拯救同胞的風氣。子路拯救了溺水者,此人送給子路一只牛,的慣例,則會有很多人行善。子路用子羔子羔也是孔子弟子,亦來到衛國當官。有一次,子路委派子羔當費邑的邑宰,孔子責罵子路假手於人把工作外包是不稱職的行為。然而子路則認為有土地、有人民,可以一邊當官,從中做學,不一定要讀書才是學習。但孔子認為這是強詞奪理。君子死,冠不免衛出公之父蒯聵打算自立為君。蒯聵本來是衛靈公太子,因謀害嫡母南子事敗獲罪,投奔晉國趙簡子,但他一直想得到衛國的君位,廢了自己的兒子衛出公。公元前480年,蒯聵想要兵變,但認為自己沒有實力,於是想得到外甥孔悝的幫助。於是蒯聵男扮女裝來找與孔悝之母伯姬(蒯聵之妹)、伯姬的情夫渾良夫聯手,要劫持孔悝。伯姬居然在孔悝如廁時劫持了孔悝,逼孔悝跟蒯聵盟誓,然後蒯聵又把孔悝劫到一個樓臺上去。當時孔悝的家臣欒寧正在喝酒配著烤肉,肉都還沒烤熟,聽說發生兵變了,馬上派人去告訴子路,欒寧命他的駕駛兵「獲」駕車,自己趕緊拿著烤肉跟酒在車上吃喝,趕往宮內接應衛出公,並把衛出公送往魯國。子路一聽到蒯聵兵變的消息,就要趕去救孔悝,但遇到逃出孔悝家的子羔。子羔說:「城門已關了。」子路說:「我還是去看看。」子羔說:「來不及了,你何必跟著人家一起死?」子路說:「拿了人家的俸祿,不能見死不救。」子羔就自己逃走了。子路來到城門前,守將公孫敢關緊大門說:「不要再前進了!」子路罵說:「這是我認識的公孫敢嗎?你拿了人家的薪水,在人家有危時逃跑?我才不這樣。花用了人家給的薪水,就要解決人家的困難。」這時城中恰好有使者開門出來,子路趁機沖了進去。到了孔悝被脅持的樓臺,子路對著蒯聵說:「太子您怎麽要來找孔悝呢?您就是殺了他,也一定有人代替他進攻您啊。」又罵說:「太子沒膽,如果我放火燒這個樓臺,燒到一半,大概就會退兵了。」蒯聵聽了,十分害怕,派了勇士石乞、盂黡跑下去阻擋子路放火。子路與石乞、盂黡打了起來。子路難以招架兩人圍攻,系帽子的帶子被敵方的戈刺斷了,子路說:「君子就是死了,也不能讓帽子掉了。」停止戰鬥,彎下身撿起帽子,並綁好帶子。子路就在綁帽帶時,被石乞、盂黡刺死,年六十三。子路死後,蒯聵氣得命令把其遺體施以醢刑,剁成肉醬。孔子聽說衛國兵變,感慨地表示,子羔應該可以安全冋來,子路就必定會犧牲了。聽到子路殉職而死,遺體還受醢刑的訊息時,孔子就在院子裏大哭,極為傷心,誓言從此不吃肉醬(覆醢)。https://youtu.be/43ff_rKR46w 評價 子路性格直爽、勇敢、信守承諾、忠於職守,孔子曾說:「理想無法實現了,我準備乘著竹筏到海上漂流。會跟我走的,只有子路吧?」同時也表示:「子路比我勇敢,但缺乏才能」。《論語》中提到他是孔門四科(德行、政事、言語、文學)中傑出的「政事」人才。最終子路因為盡忠而殉職,且死時仍很有君子之風,戴好帽子才戰死。《論語》記載孔子曾預言,子路個性過於剛強,恐怕難以善終。但子路死後,孔子還是非常傷心 ,有覆醢之舉,即吃飯時見肉醬即請人倒掉而不忍食用。 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 孔門十哲 顏回 闵损 冉耕 冉雍 宰予 端木賜 冉求 仲由 言偃 卜商 曾参

Continue Reading孔門十哲 – 子路

孔門十哲 – 冉求

孔門十哲 冉求 冉求(前522年-?),名求,字子有,亦稱冉有,東周春秋時代魯國(今山東曲阜)人。孔子弟子,少孔子二十九歲。與冉伯牛、冉仲弓同族。冉有多才多藝、性格謙遜、長於政事。政治能力較強,名列「孔門十哲」之政事科。 冉求 冉求(前522年-?),名求,字子有,亦稱冉有,東周春秋時代魯國(今山東曲阜)人。孔子弟子,少孔子二十九歲。與冉伯牛、冉仲弓同族。冉有多才多藝、性格謙遜、長於政事。政治能力較強,名列「孔門十哲」之政事科。 生平 魯昭公二十年(前522年)出生。孔子仕魯期間,擔任孔子的家臣。孔子離魯。周遊列國,冉求也追隨孔子。哀公年間,冉求回魯,成為季康子的家臣,魯哀公十一年(前484年),冉有從衛國接孔子回到魯國。孔子晚年歸隱魯國,冉有出力不少。冉有曾為季氏征稅而被孔子責備,《論語·先進篇》記載:「季氏富於周公,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。子曰:非吾徒也,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!」《論語·先進篇》也有一篇《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華侍坐》:冉求表達了自己願治方圓六七十裏或五六十裏的小國,能使足民,一說是人口充足,一說是民眾富足。https://youtu.be/h6ezRlXJX0g 評價 孔子稱贊其才可於千戶大邑,百乘兵馬之家,勝任總管職務;孔子:「所謂大臣者:以道事君,不可則止。今由與求也,可謂具臣矣。」孔子:「若臧武仲之知,公綽之不欲,卞莊子之勇,冉求之藝,文之以禮樂,亦可以為成人矣。」 歷代追封 唐贈徐侯,宋封彭城翁,後封徐公。 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 孔門十哲 顏回 闵损 冉耕 冉雍 宰予 端木賜 冉求 仲由 言偃 卜商 曾参

Continue Reading孔門十哲 – 冉求

孔門十哲 – 子貢

孔門十哲 子貢 端木賜(前520年-前446年),復姓端木,春秋末年衛國人,字子貢(古同子贛)。孔子的得意門生,孔門十哲之一,「受業身通」的弟子之一,少孔子三十一歲。孔子曾稱其為「瑚璉之器」,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。萬仞宮墻典故,出自子貢稱贊孔夫子之學問高深。子貢利口巧辭,善於雄辯,且有幹濟才,辦事通達。曾任魯、衛兩國之相國。他還善於貨殖,曾經經商於曹國、魯國兩國之間,富致千金,為孔子弟子中首富。孔子去世前子貢未能趕到,孔子去世後,子貢守喪六年,為孔子弟子中為孔子守喪最長者。後世,題辭挽商界有成就之人逝世,常以「端木遺風」等,甚至有人奉之為財神。「端木遺風」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。子貢善貨殖,有「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」之風,為後世商界所推崇。司馬遷在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中對子貢經商事有記載。與陶朱公範蠡齊名,為儒商初祖。嫡傳子貢之學的孫子為端木叔。子貢死於齊國。  子貢 端木賜(前520年-前446年),復姓端木,春秋末年衛國人,字子貢(古同子贛)。孔子的得意門生,孔門十哲之一,「受業身通」的弟子之一,少孔子三十一歲。孔子曾稱其為「瑚璉之器」,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。萬仞宮墻典故,出自子貢稱贊孔夫子之學問高深。子貢利口巧辭,善於雄辯,且有幹濟才,辦事通達。曾任魯、衛兩國之相國。他還善於貨殖,曾經經商於曹國、魯國兩國之間,富致千金,為孔子弟子中首富。孔子去世前子貢未能趕到,孔子去世後,子貢守喪六年,為孔子弟子中為孔子守喪最長者。後世,題辭挽商界有成就之人逝世,常以「端木遺風」等,甚至有人奉之為財神。「端木遺風」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。子貢善貨殖,有「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」之風,為後世商界所推崇。司馬遷在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中對子貢經商事有記載。與陶朱公範蠡齊名,為儒商初祖。嫡傳子貢之學的孫子為端木叔。子貢死於齊國。 子貢 端木賜(前520年-前446年),復姓端木,春秋末年衛國人,字子貢(古同子贛)。孔子的得意門生,孔門十哲之一,「受業身通」的弟子之一,少孔子三十一歲。孔子曾稱其為「瑚璉之器」,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。萬仞宮墻典故,出自子貢稱贊孔夫子之學問高深。子貢利口巧辭,善於雄辯,且有幹濟才,辦事通達。曾任魯、衛兩國之相國。他還善於貨殖,曾經經商於曹國、魯國兩國之間,富致千金,為孔子弟子中首富。孔子去世前子貢未能趕到,孔子去世後,子貢守喪六年,為孔子弟子中為孔子守喪最長者。後世,題辭挽商界有成就之人逝世,常以「端木遺風」等,甚至有人奉之為財神。「端木遺風」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。子貢善貨殖,有「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」之風,為後世商界所推崇。司馬遷在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中對子貢經商事有記載。與陶朱公範蠡齊名,為儒商初祖。嫡傳子貢之學的孫子為端木叔。子貢死於齊國 生平 拜師孔子田常攻魯齊國大夫田常要攻打魯國,以威攝齊國國內高氏、國氏、鮑氏、晏氏等卿大夫等四大家族。是父母之國的魯國,最後由子貢出馬。子貢先出使齊國,說服田常,讓其同意放棄攻打魯國而先攻吳國。又到吳國說服吳王先別打越國而攻齊國,最後說服晉國休兵禦齊。最終吳敗齊,而田常亂。吳復攻晉,為晉所敗。越勾踐趁勢滅吳而霸。所謂:子貢一出,十年而存魯、亂齊、破吳、強晉、霸越。子貢也因此而聞名於諸侯。前479年前479年3月9日(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醜日,儒略歷3月9日,格裏歷3月4日,夏歷二月十一),孔子歿,終年七十三歲,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。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,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。https://youtu.be/6yxJpXxRljE 子貢的個性 子貢討厭的人有三種:明明是抄襲別人的想法,卻自以為很聰明。不謙遜卻還以為這叫做勇氣。攻擊他人卻自以為很正直。子貢可能的缺點是同理心不足,因此在論語中,孔子三次提醒他要「恕」,也曾被師出同門的原憲批評。子貢問曰: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」子曰:「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(論語15.24)子貢曰:「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,吾亦欲無加諸人。」子曰:「賜也,非爾所及也。」(論語5.12)子貢曰:「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,何如?可謂仁乎?」子曰:「何事於仁!必也聖乎!堯舜其猶病諸!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能近取譬,可謂仁之方也已。」(論語6.30) 子貢的口才 子貢口才很好,被列在言語科,擅長說服、探問、和評論,也就是在政治和商業方面的重要能力。說服事跡請見上方齊吳之戰。探問則是他獨特的訪談技巧。當子貢要問孔子老師一個重要問題時(例如政治立場、或仕官意願),直接問可能太魯莽,招致老師不悅而不願意回答。所以他會找尋一個類比,問孔子在那個類比事件的態度如何,而後推測孔子在真正問題上的態度如何。冉有曰:「夫子為衛君乎?」子貢曰:「諾;吾將問之。」入,曰:「伯夷﹑叔齊何人也?」曰:「古之賢人也。」曰:「怨乎?」曰:「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」出,曰:「夫子不為也。」(論語7.15)子貢曰:「有美玉於斯,韞(櫝)而藏諸?求善賈而沽諸?」子曰:「沽之哉!沽之哉!我待賈者也!」(論語9.13)除了主動地探問,被動反問也是他的強項。孔子有時候對話從天外飛來一句開始,但其實不是要問問題,而是要表達自己的意見。悟性較差的曾子只會「是」,孔子就懶得繼續說了。但子貢會用開放式問句反問孔子,讓老師暢所欲言。子曰:「莫我知也夫!」子貢曰:「何為其莫知子也?」子曰:「不怨天,不尤人;下學而上達。知我者,其天乎!」(論語14.36)子曰:「賜也,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?」對曰:「然,非與?」曰:「非也!予一以貫之。」(論語15.3)在評價他人方面,子貢算滿謹慎的,論語中記載不少他對孔子和顏回的稱贊,即使他個人事業極為成功,各界名人紛紛贊頌他比孔子厲害,他還是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自己不如老師的地方。子謂子貢曰:「女與回也,孰愈?」對曰:「賜也,何敢望回?回也,聞一以知十;賜也,聞一知二。」子曰:「弗如也;吾與女,弗如也。」(論語5.9)子禽問於子貢曰:「夫子至於是邦也,必聞其政,求之與?抑與之與?子貢曰:「夫子溫﹑良﹑恭﹑儉﹑讓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?」(論語1.10)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:「子貢賢於仲尼。」子服景伯以告子貢。子貢曰:「譬之宮墻:賜之墻也及肩,窺見屋家之好;夫子之墻數仞,不得其門而入,不見宗廟之美,百官之富。得其門者或寡矣!夫子之雲,不亦宜乎!」(論語19.23)叔孫武叔毀仲尼。子貢曰:「無以為也!仲尼不可毀也。他人之賢者,丘陵也,猶可逾也;仲尼,日月也,無得而逾焉。人雖欲自絕,其何傷於日月乎?多見其不知量也!」(論語19.24)陳子禽謂子貢曰:「子為恭也,仲尼豈賢於子乎?」子貢曰:「君子一言以為知,一言以為不知,言不可不慎也!夫子之不可及也,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。夫子之得邦家者。所謂『立之斯立,道之期行,綏之期來,動之斯和。其生也榮,其死也哀』;如之何其可及也?」(論語19.25)子貢不僅很會說話,也很會接話,而且很會安慰不得誌的孔子。孔子平常都表現的很樂天知命(「不患人不己知」),但在子貢面前竟會吐露心中深深的失落感,可見子貢很會安慰人,讓孔子願意對他訴苦。他確實很會鼓勵老師。子曰:「莫我知也夫!」子貢曰:「何為其莫知子也?」子曰:「不怨天,不尤人;下學而上達。知我者,其天乎!」(論語14.36)子曰:「予欲無言!」子貢曰:「子如不言,則小子何述焉?」子曰:「天何言哉!四時行焉,百物生焉;天何言哉?」(論語17.17) 歷代追封 唐開元二十七年(739年),追封其為「黎侯」。宋大中祥符二年(1009年),加封為「黎公」。明嘉靖九年,改稱「先賢端木子」。 軼事 2022年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語文科試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考試的主題為「社會企業」。透過錄音聲帶中老師的介紹,他認為現代的「社企精神」與儒商文化是相通的,而中國歷史上首先將儒家思想和營商結合起來的是子貢。 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 孔門十哲 顏回 闵损 冉耕 冉雍 宰予 端木賜 冉求 仲由 言偃 卜商 曾参

Continue Reading孔門十哲 – 子貢

孔門十哲 – 宰予

孔門十哲 宰予 宰予,宰姓,名予,字子我,又名予我、宰我,春秋時代魯國人,孔子弟子,為孔門十哲之一,擅長說話。曾因白天睡覺,被孔子訓斥:「朽木不可雕也。」 事跡 宰予曾與孔子討論三年喪期的禮製及仁的問題,宰予認為為了精進德業,服喪一年就夠了,使孔子相當生氣而做出批評。另外,他因「晝寢」而被孔子批評為「朽木不可雕也」,為此一著名成語的來由。而且孔子還因此事從「聽其言信其行」改變為「聽其言觀其行」。孔子曾說:「吾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」,將他和子羽做對比。但南懷瑾的《論語別裁》提出不一樣的看法,認為孔子不是在批評宰予,而是告訴其他學生要體諒宰予,不要因宰予的行為而對他過度批評。https://youtu.be/XdWjGk0Z0-I 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 孔門十哲 顏回 闵损 冉耕 冉雍 宰予 端木賜 冉求 仲由 言偃 卜商 曾参

Continue Reading孔門十哲 – 宰予

孔門十哲 – 冉雍

孔門十哲 冉雍 冉雍(前522年-?),字仲弓,春秋末年魯國(今山東曲阜)人。生於魯昭公二十年。孔子弟子,孔門十哲之一,少孔子二十九歲。唐贈薛侯,宋封下邳公,改封薛公。有人認為,仲弓是荀子推崇的儒家學者子弓。 簡介 仲弓與冉有、冉伯牛同族,生於不肖之父。為人敦厚、氣度寬宏,在孔門以德行著稱,早年拜師於孔子,孔子稱贊他可以做南面王,《論語》記其名與字11次,並尊冉雍為孔門十哲德行科弟子之一。仲弓曾問於孔子,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,重視修身,辦事從大體著想,多舉賢才。孔子知名的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就是跟仲弓說的。隨孔子周遊列國後,回魯後的第三年(魯哀公十三年,公元前482年),四十一歲的仲弓當上了魯國季氏的家宰(總管)。https://youtu.be/7G9diMDZ1Cw 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 孔門十哲 顏回 闵损 冉耕 冉雍 宰予 端木賜 冉求 仲由 言偃 卜商 曾参

Continue Reading孔門十哲 – 冉雍

孔門十哲 – 冉耕

孔門十哲 冉耕 冉耕(前544年-?),冉氏,字伯牛。中國春秋時代末魯國人,是孔子的學生,孔門十哲之一,曾任魯國的中都宰,孔子很器重他。伯牛患病早逝,孔子十分難過。 生平簡述 伯牛與顏淵、閔子騫、冉雍同屬孔門十哲的德行科哲人。伯牛與冉雍同宗。伯牛患有惡疾時,不願見人。孔子於其病危時,特地去探望他,從屋外窗口握住他的手,邊嘆息邊說:「死,是命中註定的啊!可是這樣的人怎麽會有這樣的病,這樣的人怎麽會害這樣的病啊!」伯牛的德行,與顏淵、閔子騫等並駕,無怪乎孔子哭說這是天命。伯牛以德行見稱於孔子,惜全無事跡可考。僅知其是染患惡疾而逝,可能是染上麻瘋病。https://youtu.be/C4CAkV3__Bs 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 孔門十哲 顏回 闵损 冉耕 冉雍 宰予 端木賜 冉求 仲由 言偃 卜商 曾参

Continue Reading孔門十哲 – 冉耕

孔門十哲 – 閔損

孔門十哲 閔損 閔子騫(前536年-前487年),閔氏,名損,字子騫,東周春秋末期魯國人。孔子弟子中,孔門十哲之一,以德行修養而著稱,在這方面和顏淵齊名。 閔損 閔子騫(前536年-前487年),閔氏,名損,字子騫,東周春秋末期魯國人。孔子弟子中,孔門十哲之一,以德行修養而著稱,在這方面和顏淵齊名。 生平 子騫少年喪母,而繼母偏愛自己親生二子,虐待閔子騫,子騫並不告知父親,避免影響父母間關系。某年冬天,繼母用棉花給自己孩子做棉襖,假裝給子騫棉襖,但其實內裏填的是蘆葦。一日閔子騫駕馬車送父親外出,因閔子騫寒冷且饑餓,子騫無法馭車,馬車滑入路旁水溝內。父親非常生氣,對他喝斥鞭打,結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蘆花。父親知情後大怒,想休妻。子騫跪父為繼母求情:「母在一子寒,母去三子單。(繼母在,只有我一人受凍;繼母離開,兩個弟弟都要和我一起承受孤單)」父親便不休妻,繼母也痛改前非。其後求學於孔子,孔子仕魯期間季氏曾聘請他出任費宰,閔損婉拒說:「善為我辭焉。如有復我者,則吾必在汶上矣。 (請替我婉言謝絕。如果再請我,我必定躲去外國)」https://youtu.be/jP6QZ6SqYIw 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 孔門十哲 顏回 闵损 冉耕 冉雍 宰予 端木賜 冉求 仲由 言偃 卜商 曾参

Continue Reading孔門十哲 – 閔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