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門十哲 – 曾参 – Eng

孔門十哲 曾參 Zeng Zi 曾參shēn(前505年-前432年),字子輿,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(山東平邑縣)人,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,孔子的弟子,而子思便曾是他的門人,世稱「曾子」,有宗聖之稱。曾提出「吾日三省吾身」的修養方法,將孔子提出的「吾道一以貫之」歸納為「忠恕」。相傳其著述有《大學》、《孝經》等儒家經典。同時,他亦為《二十四孝》中「嚙指痛心」的主角。平邑存曾點、曾參兩父子墓,曾姓後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。Zeng Shen (505 BC - 432 BC), courtesy name Ziyu, was a native of Nanwu City, Lu State (present-day Pingyi County, Shandong Province) during the late…

Continue Reading孔門十哲 – 曾参 – Eng

孔夫子 – Eng

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 Great Accomplishment, Holy and Exalted Teacher, Kong the Elder (Confucius) 孔丘(前551年9月28日-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,生於魯國陬zōu邑,祖先為宋國貴族,即殷商遺族後代,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,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,離開魯國後周遊列國十四年,最終魯哀公將其迎回魯國,賜封國老,稱「尼父」。孔子隨後開始編修《春秋》一書,是以無天子之名而行天子之事,號稱「素王」。孔子為儒家創始人兼主要代表人物,在儒家四大聖人之中被奉為「至聖」,其地位為儒家聖賢之中最高者。倡導仁義禮智信,以其言為主的言論匯編《論語》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,其思想對鄰近地區,如:朝鮮半島、琉球、日本、越南、東南亞以及海外華人分布圈等地區皆有深遠影響,此等地區也被稱為儒家文化圈。Kong Qiu (September 28, 551 BC – April 11, 479 BC), with the courtesy name Zhongni and the honorific…

Continue Reading孔夫子 – Eng

孔門十哲 – 子夏 – Eng

孔門十哲 子夏 Zixia 卜商(前507年-?),姒姓,蔔氏,字子夏。晉國貴族之後,但到他這一代已家道中落。家貧,勤奮好學,是孔子的重要弟子,少孔子四十四歲,與子遊同列孔門十哲的文學科,長於文學,對《詩經》有深入的研究。曾在魏國西河(今陜西渭南)創辦學堂並授業,魏文侯曾向子夏問問題。李克、吳起、西門豹都是他的學生,一般認為傳授《公羊傳》的公羊高、《穀梁傳》的穀梁子,也是子夏一派的門人。Bu Shang, also known as Zixia, was a descendant of the aristocracy of the state of Jin, but his family had fallen on hard times by his…

Continue Reading孔門十哲 – 子夏 – Eng

孔門十哲 – 言偃 – Eng

孔門十哲 The Ten Disciples of Confucius 言偃 YanYan 言偃(前506年-前443年),字子遊,亦稱言遊,又稱叔氏,春秋末吳國(籍貫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)人,,尊稱言子,唐開元封「吳侯」,宋封「丹陽公」,後又稱「吳公」。Yan Yan (506 BC - 443 BC), also known as Zi You or Shu Shi, was a native of Wu State in…

Continue Reading孔門十哲 – 言偃 – Eng

孔門十哲 – 子路 – Eng

孔門十哲 The Ten Disciples of Confucius 子路 Zi Lu 仲由(前542年-前480年),字子路,或稱季路,魯國卞人,是孔子的著名弟子,孔門十哲之一,亦為《二十四孝》中為親負米的主角。少孔子九歲,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。子路後來追隨衛國大夫孔悝,在衛後莊公發動的兵變中,子路為了救孔悝而殉職,其遺體被衛後莊公施以醢刑(剁成肉醬)。Zhongyou (542 BC – 480 BC), also known as Zilu or Jilu, was a renowned disciple of Confucius and one of…

Continue Reading孔門十哲 – 子路 – Eng

孔門十哲 – 曾参

孔門十哲 曾參 曾參shēn(前505年-前432年),字子輿,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(山東平邑縣)人,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,孔子的弟子,而子思便曾是他的門人,世稱「曾子」,有宗聖之稱。曾提出「吾日三省吾身」的修養方法,將孔子提出的「吾道一以貫之」歸納為「忠恕」。相傳其著述有《大學》、《孝經》等儒家經典。同時,他亦為《二十四孝》中「嚙指痛心」的主角。平邑存曾點、曾參兩父子墓,曾姓後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。 曾參 曾參shēn(前505年-前432年),字子輿,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(山東平邑縣)人,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,孔子的弟子,而子思便曾是他的門人,世稱「曾子」,有宗聖之稱。曾提出「吾日三省吾身」的修養方法,將孔子提出的「吾道一以貫之」歸納為「忠恕」。相傳其著述有《大學》、《孝經》等儒家經典。同時,他亦為《二十四孝》中「嚙指痛心」的主角。平邑存曾點、曾參兩父子墓,曾姓後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。 生平 曾子是夏禹的後代,姒姓。曾子的父親曾點(字皙)是孔子早期弟子之一,行為不拘一格,有狂者的氣質。其「舞雩詠歸」的誌向得到孔子的讚許,也成為後世儒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。曾子於公元前505年(周敬王十五年,魯定公五年)生於東魯,小孔子四十六歲。他後來移居武城,十六歲時拜孔子為師,積極推行儒家主張,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。孔子的孫子孔伋(字子思)師從曾子。孔伋後又傳授孟子。魯哀公三年(公元前492年)曾參十四歲時「躬耕於泰山之下,遇大雨雪旬日不得歸,因思父母,而作梁山之歌。」(見《淮南子》)魯哀公十六年(公元前479年)曾參二十七歲時,孔子卒,曾參若父喪而無服,守孔子墓。魯哀公二十七年(公元前468年)曾參三十八歲。武城大夫聘曾參為賓師,設教於武城。曾參五十歲時,「齊聘以相,楚迎以令尹,晉迎以上卿,皆不應命。」魯悼公二十一年(公元前446年)曾參六十歲。與子夏、段幹木等設教於西河一帶。魯悼公三十五年(公元前432年)曾參卒,年七十四歲。 思想 曾子曾提出「慎終,追遠,民德歸厚」的主張。又提出「吾日三省吾身」(《論語·學而》)的修養方法,即「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」曾參言道: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」「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」(《論語·泰伯》)「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裏之命,臨大節而不可奪也。君子人與?君子人也?」(《論語·泰伯》)。著述有《大學》、《孝經》等儒家經典,後世儒家尊他為「宗聖」。在儒家文化中與孔子、孟子、顏子、子思共稱為儒家五大聖人。曾子性情沈靜,不屈從、不茍合,齊國欲聘之為卿,辭而不就。《韓詩外傳》說曾參五十歲時,「齊聘以相,楚迎以令尹,晉迎以上卿,皆不應命。」孟氏使陽膚為師,問於曾子。曾子曰:「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。如得其情,則哀矜而勿喜。」(《論語·子張》)「天下有道,則君子欣然以交同;天下無道,則衡言不革;諸侯不聽,則不幹其士;聽而不賢,則不踐其朝。」(《大戴禮記·解詁》)曾參察覺到「天圓地方」說存在的矛盾,提出「如誠天圓地方,則是四角之不揜也。」(《曾子·天圓》)《曾子·天圓》中指出:「陽之精氣曰神,陰之精氣曰靈,神靈者品物之本也。陰陽之氣各從其行則靜矣。偏則風,俱則雪,交則電,亂則霧,和則雨。陽氣勝,則散為雨露;陰氣勝,則凝為霜雪。陽之專氣為雹,陰之專氣為霰。霰雹者,一氣之化也。」《曾子·大孝》說:「天之所生,地之所養,人為大矣。」認為人是天地間最偉大的,「天地之性為貴」(《孝經》)。《小戴禮記·禮運》中說:「人者五行之秀氣也。」荀子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思想,認為人不是順應自然,屈從於自然,而是能動的改造自然。「從天而傾之,孰與製天命而用之。」(《荀子·天論》)發現並重視人的作用,這是儒家思想的特點。 傳說故事 曾子受杖 傳說曾子於瓜田除草,不慎割斷瓜根,曾點大怒,用棍子將曾子打昏,倒於瓜田,良久始甦,曾子清醒後向父親認罪,他隨後操琴唱歌,以示身體健康。孔子知道這事後,告訴曾參說「小杖則受,大杖則走,今參委身待暴怒,以陷父不義,安得孝乎!」曾參回答:「參罪大矣!」 嚙指痛心​ 「曾參,字子輿,事母至孝。曾參采薪山中,客至,母無措。參不還,乃嚙其指。參忽心痛,負薪以歸。跪問其母,母曰:有客忽至,吾嚙指以悟汝耳。」這就是古代著名的「二十四孝」中的「嚙指痛心」。曾參入山打柴,家裏來了客人,母親不知所措,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。曾參忽然覺得心疼,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,跪問緣故。母親說:「有客人忽然到來,我咬手指讓你知道。」 主要封贈 曾子自唐高宗始有封贈,宋有追加,宋度宗時升列四配。明正統時重建專廟。明嘉靖時,訪求曾子後裔,授以世職。其歷代主要的封贈如下:178年(漢靈帝光和元年),敕畫曾子像於七十二子之中。668年(唐高宗總章元年),贈曾子為太子少保。712年(唐睿宗太極元年),加贈為太子太保。720年(唐玄宗開元八年),特塑曾子像坐於十哲之次並諧禦製曾子贊。739年(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),贈曾子為郕國伯。1009年(北宋大宗祥符二年),晉升為瑕邱侯。1111年(北宋徽宗政和元年),改封為武城侯。1267年(南宋度宗鹹淳三年),升郕國公。1330年(元文宗至順元年),追尊為宗聖。 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 孔門十哲 顏回 闵损 冉耕 冉雍 宰予 端木賜 冉求 仲由 言偃 卜商 曾参

Continue Reading孔門十哲 – 曾参

孔門十哲 – 冉求 – Eng

孔門十哲 The Ten Disciples of Confucius 冉求 Ran Qiu 冉求(前522年-?),名求,字子有,亦稱冉有,東周春秋時代魯國(今山東曲阜)人。孔子弟子,少孔子二十九歲。與冉伯牛、冉仲弓同族。冉有多才多藝、性格謙遜、長於政事。政治能力較強,名列「孔門十哲」之政事科。Ran Qiu (522 BC - ?), also known as Ziyou and Ran You, hailed from the State of Lu, located in…

Continue Reading孔門十哲 – 冉求 – Eng

孔門十哲 – 子貢 – Eng

孔門十哲 The Ten Disciples of Confucius 子貢 Zi Gong 端木賜(前520年-前446年),復姓端木,春秋末年衛國人,字子貢(古同子贛)。孔子的得意門生,孔門十哲之一,「受業身通」的弟子之一,少孔子三十一歲。孔子曾稱其為「瑚璉之器」,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。萬仞宮墻典故,出自子貢稱贊孔夫子之學問高深。Duanmu Ci, also known as Zigong, was born in 520 BC and died in 446 BC. He hailed from the state…

Continue Reading孔門十哲 – 子貢 – Eng

孔門十哲 – 宰予 – Eng

孔門十哲 The Ten Disciples of Confucius 宰予 Zai Yu 宰予,宰姓,名予,字子我,又名予我、宰我,春秋時代魯國人,孔子弟子,為孔門十哲之一,擅長說話。曾因白天睡覺,被孔子訓斥:「朽木不可雕也。」Zai Yu, also known as Ziwo or Yuwo, was one of the Ten Disciples of Confucius and a skilled orator from…

Continue Reading孔門十哲 – 宰予 – Eng

孔門十哲 – 冉雍 – Eng

孔門十哲 The Ten Disciples of Confucius 冉雍 Ran Yong 冉雍(前522年-?),字仲弓,春秋末年魯國(今山東曲阜)人。生於魯昭公二十年。孔子弟子,孔門十哲之一,少孔子二十九歲。唐贈薛侯,宋封下邳公,改封薛公。有人認為,仲弓是荀子推崇的儒家學者子弓。Ran Yong (522 BC - ?), also known as Zhonggong, was born in the State of Lu during the late Spring…

Continue Reading孔門十哲 – 冉雍 – E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