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門十哲

曾參
曾參shēn(前505年-前432年),字子輿,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(山東平邑縣)人,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,孔子的弟子,而子思便曾是他的門人,世稱「曾子」,有宗聖之稱。曾提出「吾日三省吾身」的修養方法,將孔子提出的「吾道一以貫之」歸納為「忠恕」。相傳其著述有《大學》、《孝經》等儒家經典。同時,他亦為《二十四孝》中「嚙指痛心」的主角。平邑存曾點、曾參兩父子墓,曾姓後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。

曾參
曾參shēn(前505年-前432年),字子輿,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(山東平邑縣)人,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,孔子的弟子,而子思便曾是他的門人,世稱「曾子」,有宗聖之稱。曾提出「吾日三省吾身」的修養方法,將孔子提出的「吾道一以貫之」歸納為「忠恕」。相傳其著述有《大學》、《孝經》等儒家經典。同時,他亦為《二十四孝》中「嚙指痛心」的主角。平邑存曾點、曾參兩父子墓,曾姓後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。
生平
曾子是夏禹的後代,姒姓。曾子的父親曾點(字皙)是孔子早期弟子之一,行為不拘一格,有狂者的氣質。其「舞雩詠歸」的誌向得到孔子的讚許,也成為後世儒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。
曾子於公元前505年(周敬王十五年,魯定公五年)生於東魯,小孔子四十六歲。他後來移居武城,十六歲時拜孔子為師,積極推行儒家主張,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。孔子的孫子孔伋(字子思)師從曾子。孔伋後又傳授孟子。
魯哀公三年(公元前492年)曾參十四歲時「躬耕於泰山之下,遇大雨雪旬日不得歸,因思父母,而作梁山之歌。」(見《淮南子》)魯哀公十六年(公元前479年)曾參二十七歲時,孔子卒,曾參若父喪而無服,守孔子墓。魯哀公二十七年(公元前468年)曾參三十八歲。武城大夫聘曾參為賓師,設教於武城。曾參五十歲時,「齊聘以相,楚迎以令尹,晉迎以上卿,皆不應命。」魯悼公二十一年(公元前446年)曾參六十歲。與子夏、段幹木等設教於西河一帶。魯悼公三十五年(公元前432年)曾參卒,年七十四歲。
思想
曾子曾提出「慎終,追遠,民德歸厚」的主張。又提出「吾日三省吾身」(《論語·學而》)的修養方法,即「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」曾參言道: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」「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」(《論語·泰伯》)「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裏之命,臨大節而不可奪也。君子人與?君子人也?」(《論語·泰伯》)。著述有《大學》、《孝經》等儒家經典,後世儒家尊他為「宗聖」。在儒家文化中與孔子、孟子、顏子、子思共稱為儒家五大聖人。
曾子性情沈靜,不屈從、不茍合,齊國欲聘之為卿,辭而不就。《韓詩外傳》說曾參五十歲時,「齊聘以相,楚迎以令尹,晉迎以上卿,皆不應命。」孟氏使陽膚為師,問於曾子。曾子曰:「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。如得其情,則哀矜而勿喜。」(《論語·子張》)「天下有道,則君子欣然以交同;天下無道,則衡言不革;諸侯不聽,則不幹其士;聽而不賢,則不踐其朝。」(《大戴禮記·解詁》)
曾參察覺到「天圓地方」說存在的矛盾,提出「如誠天圓地方,則是四角之不揜也。」(《曾子·天圓》)《曾子·天圓》中指出:「陽之精氣曰神,陰之精氣曰靈,神靈者品物之本也。陰陽之氣各從其行則靜矣。偏則風,俱則雪,交則電,亂則霧,和則雨。陽氣勝,則散為雨露;陰氣勝,則凝為霜雪。陽之專氣為雹,陰之專氣為霰。霰雹者,一氣之化也。」
《曾子·大孝》說:「天之所生,地之所養,人為大矣。」認為人是天地間最偉大的,「天地之性為貴」(《孝經》)。《小戴禮記·禮運》中說:「人者五行之秀氣也。」荀子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思想,認為人不是順應自然,屈從於自然,而是能動的改造自然。「從天而傾之,孰與製天命而用之。」(《荀子·天論》)發現並重視人的作用,這是儒家思想的特點。
傳說故事
曾子受杖
傳說曾子於瓜田除草,不慎割斷瓜根,曾點大怒,用棍子將曾子打昏,倒於瓜田,良久始甦,曾子清醒後向父親認罪,他隨後操琴唱歌,以示身體健康。孔子知道這事後,告訴曾參說「小杖則受,大杖則走,今參委身待暴怒,以陷父不義,安得孝乎!」曾參回答:「參罪大矣!」
嚙指痛心
「曾參,字子輿,事母至孝。曾參采薪山中,客至,母無措。參不還,乃嚙其指。參忽心痛,負薪以歸。跪問其母,母曰:有客忽至,吾嚙指以悟汝耳。」
這就是古代著名的「二十四孝」中的「嚙指痛心」。曾參入山打柴,家裏來了客人,母親不知所措,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。曾參忽然覺得心疼,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,跪問緣故。母親說:「有客人忽然到來,我咬手指讓你知道。」
主要封贈
曾子自唐高宗始有封贈,宋有追加,宋度宗時升列四配。明正統時重建專廟。明嘉靖時,訪求曾子後裔,授以世職。
其歷代主要的封贈如下:
- 178年(漢靈帝光和元年),敕畫曾子像於七十二子之中。
- 668年(唐高宗總章元年),贈曾子為太子少保。
- 712年(唐睿宗太極元年),加贈為太子太保。
- 720年(唐玄宗開元八年),特塑曾子像坐於十哲之次並諧禦製曾子贊。
- 739年(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),贈曾子為郕國伯。
- 1009年(北宋大宗祥符二年),晉升為瑕邱侯。
- 1111年(北宋徽宗政和元年),改封為武城侯。
- 1267年(南宋度宗鹹淳三年),升郕國公。
- 1330年(元文宗至順元年),追尊為宗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