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門十哲

子路

仲由(前542年-前480年),字子路,或稱季路,魯國卞人,是孔子的著名弟子,孔門十哲之一,亦為《二十四孝》中為親負米的主角。少孔子九歲,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。子路後來追隨衛國大夫孔悝,在衛後莊公發動的兵變中,子路為了救孔悝而殉職,其遺體被衛後莊公施以醢刑(剁成肉醬)。

唐玄宗尊子路為「衛侯」,宋真宗加封為「河內公」,宋度宗又尊為「衛公」。明世宗改稱「先賢仲子」。

子路

仲由(前542年-前480年),字子路,或稱季路,魯國卞人,是孔子的著名弟子,孔門十哲之一,亦為《二十四孝》中為親負米的主角。少孔子九歲,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。子路後來追隨衛國大夫孔悝,在衛後莊公發動的兵變中,子路為了救孔悝而殉職,其遺體被衛後莊公施以醢刑(剁成肉醬)。

唐玄宗尊子路為「衛侯」,宋真宗加封為「河內公」,宋度宗又尊為「衛公」。明世宗改稱「先賢仲子」。

百里負米
子路見到孔子,子曰:「汝何好?」對曰:「我不好。」孔子曰:「吾非此之問也,徒謂以子之所能,而加之以學問,豈可及乎?」子路曰:「學豈益哉也?」孔子曰:「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,士而無教友則失聽。禦狂馬者不釋策,操弓不反檠,木受繩則直,人受諫則聖,受學重問,孰不順哉?毀仁惡仕,必近於刑,君子不可不學。」子路曰:「南山有竹,不柔自直,斬而用之,達於犀革,以此言之,何學之有?」孔子曰:「栝而羽之,鏃而礪之,其入之不亦深乎?」子路再拜曰:「敬而受教。」

前498年隨孔子周遊列國。後任衛國蒲邑(今長垣縣)之宰,也是當地大夫孔悝的家臣。

記載

子路受牛

《呂氏春秋·察微篇》記載,魯國之法,只要有人能贖出在其他諸侯國當奴隸的魯國人,可以向魯國政府領賞金。子貢贖出一個在外國當奴隸的魯人,但不領賞。孔子認為子貢的行為不對,子貢不領賞,大家從此不敢領賞,所以也不願意救助同胞,會讓魯國人喪失了拯救同胞的風氣。子路拯救了溺水者,此人送給子路一只牛,的慣例,則會有很多人行善。

子路用子羔

子羔也是孔子弟子,亦來到衛國當官。

有一次,子路委派子羔當費邑的邑宰,孔子責罵子路假手於人把工作外包是不稱職的行為。然而子路則認為有土地、有人民,可以一邊當官,從中做學,不一定要讀書才是學習。但孔子認為這是強詞奪理。

君子死,冠不免

衛出公之父蒯聵打算自立為君。蒯聵本來是衛靈公太子,因謀害嫡母南子事敗獲罪,投奔晉國趙簡子,但他一直想得到衛國的君位,廢了自己的兒子衛出公。

公元前480年,蒯聵想要兵變,但認為自己沒有實力,於是想得到外甥孔悝的幫助。於是蒯聵男扮女裝來找與孔悝之母伯姬(蒯聵之妹)、伯姬的情夫渾良夫聯手,要劫持孔悝。伯姬居然在孔悝如廁時劫持了孔悝,逼孔悝跟蒯聵盟誓,然後蒯聵又把孔悝劫到一個樓臺上去。

當時孔悝的家臣欒寧正在喝酒配著烤肉,肉都還沒烤熟,聽說發生兵變了,馬上派人去告訴子路,欒寧命他的駕駛兵「獲」駕車,自己趕緊拿著烤肉跟酒在車上吃喝,趕往宮內接應衛出公,並把衛出公送往魯國。

子路一聽到蒯聵兵變的消息,就要趕去救孔悝,但遇到逃出孔悝家的子羔。子羔說:「城門已關了。」子路說:「我還是去看看。」子羔說:「來不及了,你何必跟著人家一起死?」子路說:「拿了人家的俸祿,不能見死不救。」子羔就自己逃走了。

子路來到城門前,守將公孫敢關緊大門說:「不要再前進了!」子路罵說:「這是我認識的公孫敢嗎?你拿了人家的薪水,在人家有危時逃跑?我才不這樣。花用了人家給的薪水,就要解決人家的困難。」這時城中恰好有使者開門出來,子路趁機沖了進去。

到了孔悝被脅持的樓臺,子路對著蒯聵說:「太子您怎麽要來找孔悝呢?您就是殺了他,也一定有人代替他進攻您啊。」又罵說:「太子沒膽,如果我放火燒這個樓臺,燒到一半,大概就會退兵了。」蒯聵聽了,十分害怕,派了勇士石乞、盂黡跑下去阻擋子路放火。

子路與石乞、盂黡打了起來。子路難以招架兩人圍攻,系帽子的帶子被敵方的戈刺斷了,子路說:「君子就是死了,也不能讓帽子掉了。」停止戰鬥,彎下身撿起帽子,並綁好帶子。子路就在綁帽帶時,被石乞、盂黡刺死,年六十三。子路死後,蒯聵氣得命令把其遺體施以醢刑,剁成肉醬。

孔子聽說衛國兵變,感慨地表示,子羔應該可以安全冋來,子路就必定會犧牲了。聽到子路殉職而死,遺體還受醢刑的訊息時,孔子就在院子裏大哭,極為傷心,誓言從此不吃肉醬(覆醢)。

評價

子路性格直爽、勇敢、信守承諾、忠於職守,孔子曾說:「理想無法實現了,我準備乘著竹筏到海上漂流。會跟我走的,只有子路吧?」同時也表示:「子路比我勇敢,但缺乏才能」。《論語》中提到他是孔門四科(德行、政事、言語、文學)中傑出的「政事」人才。最終子路因為盡忠而殉職,且死時仍很有君子之風,戴好帽子才戰死。

《論語》記載孔子曾預言,子路個性過於剛強,恐怕難以善終。但子路死後,孔子還是非常傷心 ,有覆醢之舉,即吃飯時見肉醬即請人倒掉而不忍食用。

孔門十哲